李柘远LEO,耶鲁大学经济学学士,哈佛大学MBA在读,是耶鲁在中国福建全额奖学金录取的第一名本科生,微博粉丝119万,曾入职高盛,先后创建“牛游果旅行”(已被企业收购并入)、学长LEO媒体矩阵,目前是一家影视公司的合伙人兼首席战略官。前两年在工作之余写出一本年度畅销书《不如去闯》。今年是李柘远在外闯荡的第十个年头。已经成为耶鲁哈佛的一员、高盛的明星分析师、创业又出书的他说:征途才刚开始。撰文:11排版:小鱼1或许是长期训练的缘故,LEO的思维非常周延,快速接住问题,观点逻辑清晰。他数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充沛的精力,日程很满:读书、写字、工作、运动……很少有无所事事的状态。耶鲁毕业后,他给自己定了个五年计划。先在高盛呆满两年,参与了同届分析师中最多的IPO项目,又放弃百万年薪,创建“牛游果”旅游APP,然后把握新媒体风口,投资影视传媒和知识付费。再之后,向哈佛商学院递交硕士申请,2017年,拿下哈佛MBA录取。恰满五年。同年六月,公众号“学长LEO”横空出世,一周六更,内容涵盖学习方法、海外留学、人物介绍等各式活动中……借势推出的知识付费课程,广受欢迎。重回象牙塔的李柘远在哈佛每天花大量时间研究案例写报告,偶尔从繁重的案例中抬起头透口气,又被陷进琐碎细致的工作里。但每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他总是自信满满、精神奕奕,像一台永动机般不知疲倦。干净、年轻、未来可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会顾不过来吗?”并不冲突,我觉得这是互相成全,互相加强的事情。他的人生像是被按下快进键,明明才二十来岁,却已经有全速叠加出N倍于同龄人的经验。2近几年,成功学与心灵鸡汤曾大行其道,无数媒体甚至出版社以“凌晨四点的哈佛图书馆”、“哈佛学子的心路历程”为旗,大肆宣扬哈佛学生深夜还在图书馆学习的壮举,把努力拼搏的价值观变现为一个个10w+的流量。远在哈佛攻读MBA的李柘远,原本对这类流量鸡汤无感,却因为纷至沓来的微博私信而决定做个调研:验证哈佛图书馆的凌晨。从图书馆的官方开放时间到哈佛学子的现身说法再到夜半实地走访,将凌晨四点哈佛图书馆“灯火通明、座无虚席”的论调直接击破,系列辟谣文章全网累计阅读过亿。一来一往,李柘远发现还有太多的人依旧挣扎在媒体刻意营造的浮躁的成功学氛围中,常年处于“比你聪明的人比你更努力”、“你已经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下,他决定去辩清自媒体渲染下的事实偏差,发出自己的声音。2016年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这些“牛孩”的人生方向呢?》,指出“雷同的优秀”、“学霸同质化”现象,认为当下大学生丧失了思考能力、没有清晰的人生定位与规划。文章很快发酵成“爆款”。李柘远看到后,对秦院长的担忧与批评逐一反驳:“年轻人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是什么?试问秦院长、大学教授们:你们二十多岁时,就已经精准无误地找到人生方向了吗? 独处和试错是年轻人找到人生方向的好办法。关在屋子里真的能灵感迸发、找到奋斗方向吗?十年寒窗,试错的风险,又多少人能够输得起?”高校学生兴起支教热潮,他到欠发达地区支教后,反思短期支教的价值,认为这种短期公益行动也许并不能改善教育不公平的现状,他号召社会应奔向核心,寻求更有效、更长期的方法。有微博大V指责年轻人佛系油腻的丧文化时,他说:“你们是从哪得到如此满满的自信,然后昂首挺胸站在制高点俯视和批判年轻人的?”凭借文字的力量,保持独立清醒思考,李柘远以笔为矛,渐渐积累起一批自己的信众。32016年是李柘远微博涨粉最快的时候,天天向上的“男神学长”,奇葩说先导会上的大学霸,各路媒体访谈邀约不断.....个人著作《不如去闯》出版时,马东、朱迅亲自站台,马东更是极力推荐,对李柘远敢想敢折腾的劲头直言自愧不如。人们喜爱他情感充沛、一针见血的叙述风格,也乐意倾听他奋斗路上的点点滴滴。当所有人都以为他会继续活跃在各大节目,借流量红利快速收割时。他却选择停下来看风景。愚人节那天,他在公众号发文,决定把发推频次降到一周一次甚至更少。李柘远说,他隐隐觉得自己已经走的太快,每天To-do-list上的内容已无法全部完成,决定歇一歇,等灵魂跟上来。“怎么舍得停下来?” 毕竟流量就一阵儿,错过可能不会再来。我衡量做不做一件事情的标准是,如果不做会怎样。一般我认准的事情都会去做。很多人读MBA是想转换职业跑道、给自己添块新的筹码。因而身边人普遍不看好李柘远的决定,“全世界商学院都赶不上中国的发展速度,你在浪费时间”、“你将错过流量红利”……“我单纯觉得就是没读够,还想再读书。我们现在才二三十岁,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去工作,还有足够的时间在职场上打拼。但读书是个一期一会的事情,现在不读,三四十岁时就算可以读EMBA或者其他项目,心态也会完全不一样。”许多人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容易陷入”当局者迷“的徒劳。李柘远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困境,转身离开,再回校园。“读案例的时候,我经常遇到aha moment(顿悟):这个东西确实是挺有意思,这个想法我在国内为什么没有想到,为什么我不可以在国内去借鉴借鉴,他们可不可以互补。”读书从来就不浪费时间。4在李柘远的世界里,挑战和探索不同的事情有两种概念,一种是广义的,从一个行业跳到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行业;一种是在一个行业不断深挖。“对于前者,年轻的时候,可以去试错,不用担心成本太高或者害怕走弯路。但如果想要更稳定,就需要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赛道。”他选择了文娱影视传媒。“旁观者很难学到行业精髓和做事方法,只有走进去,才能积累到实用经验。比如我出书,就对出版业的运作流程进行了全面了解;现在社交媒体最大的风口就是新媒体,这跟传统媒体有什么差异?于是我办了一个公众号去体验。”今年LEO要从哈佛毕业了。他说,会延续前两年做的一些事情,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上去。“这是一个很花时间的过程,但并不会觉得很累,只是每天少睡一点。”往期回顾CYOT访谈:詹青云 | 即使亮成一次炸毁,也不愿做沉默的灰尘CYOT访谈:人九斤 | 从北大到哈佛,90后律政俏佳人如何成为先锋运动潮牌掌门人CYOT沙龙 :现代年轻人应该如何看待爱情和婚姻CYOT导师计划:与顶级律所合伙人对话 —— CYOT首期公益导师计划官宣CYOT精选:应届百万年薪神秘大起底,996还是太年轻CYOT (China Youth of Tomorrow)是由各行各业有识人士组成的公益组织——中国有志青年聚集地。CYOT致力于汇聚英才,消除教育和资源的不平等,帮助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成长,实现个人梦想。如果你也想成为我们的一员,点击“阅读原文”,填写《CYOT社区登记表》,加入我们!长按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版权归CYOT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编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获得授权。欢迎转发朋友圈。如有任何问题或投稿,敬请发邮件到CYOT@foxmail.com与CYOT工作团队联系。
[聆听人九斤的访谈节目,请直接播放音频或者访问CYOT喜马拉雅主页 (http://xima.tv/0C3uAg)收听。] 27岁那年,与鹿晗、刘亦菲、赵丽颖等人一道,人九斤登上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她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就读于哈佛法学院,之后创立被众多潮人拥趸的新锐运动品牌:粒子狂热(Particle Fever)。首批产品上线三天售罄,品牌创立五个月入驻连卡佛。2018年,因为把王菊带去纽约时装周,再次名声大噪。1990年出生的人九斤,因为本名太难记,从南方俚语九斤姑娘中取字,意为:古灵精怪。CYOT本期人物访谈,将视线聚焦于这个传统意义上的天之骄子,看她的人生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撰文/采访:月季剪辑:彩虹/Yi Fan排版:Brittany监制/策划:杨文宇1顺风顺水的成长路线,并没有让人九斤成为一个不接地气的“精英”。正相反,她坦诚直接,很拎得清。读书时做班长,她明白自己的身份就是学生老师间的中枢,责任是平衡好关系,于是和班里最调皮的同学都能玩得很好。并不因权力而产生隔离感。成年后创业,她喜欢自称为粒子狂热1号员工,并不享受老板、CEO这种权力身份不对等的称谓。作为80人团队的管理者,她对自己身份的理解是:背KPI的人,股东与员工之间的纽带,最大程度上代表最多数股东的最大利益,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关键时刻做出对公司有利的选择。九斤不喜欢公开融资,不愿意盲目与流量明星捆绑炒作,也极少用PR手段壮声势。在大多数创业者言必称“风口、赛道”的时候,她跑到哈佛Career Office问:怎么办?我想做个品牌。学校替她分析了世界500强CEO的教育背景:看,出自哈佛的CEO ,一半毕业于Business school,还有一半来自Law school。Law school毕业的学生,并不一定要成为Lawyer。“法律解决的是年轻人基础逻辑与商业敏感度的培训,创业之后发现,所有的商业合作,最终都会落实到合同、执行。法律教育使我对融资、公司架构、劳动关系这些方面具有天然的know how,节约很多精力。”26到18岁,人九斤一直在参加数学竞赛。直到高三,成功拿到国家奥赛金牌,获得保送资格。在那之前,她的人生只有一个目标:学好数理化,考进镇上唯一有机会进清华北大的那个班,进清华北大。愿望实现后,她忽然恐慌:要不要继续学数学?于是开始疯狂折腾。高三休学一年,玩乐队、影像、跳街舞。最后折中,在文科专业中选了法律。然后迷茫要不要做律师,大四又花了一整年时间待在律所,最后决意放弃。九斤解决迷茫的方式,不是非黑即白的进或退,她没那么急。“很多东西都要去尝试,至少要尝试先变成一个职业,再考虑要不要成为事业。”“35岁之前我都不会考虑薪水,只管尽情尝试。最有体力的时候,时间是很大的成本。如果在某个领域很专一地直线上升累积能量,时间会给你回报。”3“粒子狂热”源自一部同名纪录片,讲述6000个物理学家寻找宇宙最小粒子玻色子的故事。这个精神,被带入品牌运作与团队管理。2016年上半年,一线运动品牌都在荧光色海洋中厮杀时,粒子狂热第一季产品就选了黑白灰,且有四种不同程度的灰。“不是流行什么就一定要跟风做什么,我们的抱负是成为先锋品牌而不是追逐潮流。中国人的审美与消费需求是被低估的,不是他们不能接受前卫、高级的风格,而是你不敢做出那一步。如果你永远是一个逐浪者的话,就永远没有办法站在浪头上面。所以我们团队不怕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且鼓励、争相做第一。”粒子狂热,是亚洲第一个用功能性羊毛做中间层的运动品牌,也第一个将功能性蕾丝做进贴身层。因为只有羊毛做中间层,既吸湿排汗又能保持体温。而蕾丝是个很性感的设计语言,粒子狂热团队从机器、织法、纤维开发开始创新,把硬蕾丝变成柔软、吸湿排汗、有延展度的材质。不奔噱头奔实质,是粒子狂热的乐趣。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提高自身在商业上的竞争门槛,同时诠释品牌精神。“真正的前卫不局限在称号与形式,而要深入本质。要在技术、店装,乃至意识形态上去体现你的前卫。让品牌从审美到产品都可以与国际品牌抗争,不输他人。”这是九斤团队的抱负。4“你现在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人生?人生就是工作啊!”品牌人设建成后,人九斤越来越成为躲在后面的人。二十多岁年轻人强烈的自我凸显需求,在她身上已经很鲜见了。她不再拿很多时间刻意自我精进,而是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品牌优化上。店铺装饰的字体选择、某个活动的流程安排……这些事情都让她乐在其中。工作即是自我提升的过程,每天解决问题的道路上,自己与团队都在飞速成长。选择伊始,人九斤就想得非常清楚:第一这件事要自己喜欢,工作的30-40%与爱好相关,因此加班也不会觉得辛苦;第二可以做十年二十年不厌烦、每天用80%的时间去做这件事不厌烦。她视粒子狂热为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创业,打算做到四十多岁就退位让贤,“因为那时候我就不酷了嘛”。Q&AQ:除开逻辑训练之外,你如何对自己进行直觉训练?A:1拒绝多余信息;2加强运动锻炼,提高身体敏感度 ;3Balance,拿出30%的时间放空、充电;4不需要太多朋友,减少社交Q:你做选择时的评判标准是什么?A:不后悔。人生就是做出选择然后承担后果的过程,容许选错,但不要为你的选择遗憾。Q:你的创业项目最终为什么落脚在运动产品?A:1运动本身是个很未来的事情,可以做很久;2运动品牌的用户爱美爱分享,可创造空间变大,很多事情可以交互;3现代中国没有拿的出手的一线运动品牌,是个很大的市场空白。Q,粒子狂热是一个怎样的团队?A:我们不是一个那么渴望快速套现的团队,但是非常注重业绩与收入的匹配度,强调一种earn this money的文化。Q:你认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A:平易近人,哈哈哈哈!我和我的品牌,都不会去刻意迎合别人,而是让别人来跟随我们的步伐。自己变得积极,别人就会靠拢过来。Q:不设限地想,希望40岁的自己什么样子?A:稳定的家庭,粒子狂热成为一线运动品牌,有余力孵化其他品牌。不惑。往期回顾CYOT访谈:詹青云 | 即使亮成一次炸毁,也不愿做沉默的灰尘CYOT访谈:李星宇 | 城市很吵,但逃不是办法CYOT沙龙 | 让我们来一次精神高潮CYOT沙龙 | 人生的意义(香港场)CYOT读书 |《成功人士时间管理的15个秘诀》 CYOT(China Youth of... read more →
[聆听詹青云的访谈节目,请直接播放上述音频或者访问CYOT喜马拉雅主页 (http://m.ximalaya.com/130499973/sound/149459936)收听。温馨提示:不要错过音频访谈最后的彩蛋哟!] 显然,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明白每一个问题的意图。谈论自己的青云不像在舞台辩论时那样言辞犀利、咄咄逼人,每一次正式回答之前不自觉的一声笑或一声叹,都像是在通过问题重新探索“自我”这个议题。撰文:岑辰/杨文宇剪辑:彩虹/Brittany排版:岑辰/Brittany采访:Viola策划:杨文宇"詹青云,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学士,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博士肄业,哈佛大学法学博士,现为一家国际律师事务所东京办公室的商业律师。2014年代表香港中文大学参加第二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夺取冠军,并获最佳辩手。2015年参加《精彩中国说》获得节目总冠军。2018年代表哈佛耶鲁大学联队参加“2018华语辩论世界杯”获得总冠军,并且荣获总决赛“最佳辩手”。2018年9月参加《奇葩说第五季》。很多人在看完《奇葩说》第五季后,粉上了詹青云。顿时,网络上关于青云“哈佛女学霸”、“负债百万求学”、“满腹经纶睿智女神”的讨论不绝于耳。而现实生活中的青云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我们眼中的“女神”内心深处究竟又有着什么样的想法?怀着这些疑问,我们CYOT团队语音连线了远在东京的青云。"詹青云,贵州人也,在一个容纳了2万多人的化工厂度过了一个单纯的童年,这个设置了学校和医院的化工厂形成了青云对“社会体系”的初始印象。凭着骨子里天生的漂泊闯荡之气,青云先在香港中文大学念经济学,随后又申请了政治学博士学位,老师一句“我们政治学做学术,不解决问题,只观察现象”让她顿生失望之心,辍学去了哈佛学法律,又因各种机缘与把握,逐渐在各类辩论节目中崭露头角,成为了网友口中的女学霸、辩论大神、大魔王。央视网评其“说话慢条斯理、掷地有声,是一位温柔的辩者”。而她自评,非常随性。这一切的发生,都如一场论说,细细梳捋,有其值得探究的因果关系。青云说,她最近正在重读《天龙八部》,可能正因为如此,言语之间确有几分江湖气。不过青云的江湖并没有太多她在荧幕中辩论那般刀光剑影,绝大多数时候,她都在通过读书、学习、体验、实践做着一个个深蹲,从而完成一次次跳跃。比如她的学历、她的辩论成就、她的支教经历、她在藏区的旅社,还有她目前身处一家国际律师事务所东京办公室的日常……人们喜欢谈论她这些故事,但是青云坦率地表达,有些喜闻乐道的故事其实并没有那么沉重,而有些事儿也确实很现实。比如网传关于她最多的负债学习的故事,青云直言其中的夸大性。“这个故事被讲的过于励志了,去美国读书的人,其实大部分都是借钱读书的,真的靠家里能够直接负担的人其实挺少的,美国的文化就是读到大学了,就该独立了。我周边的同学,大家都背着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贷款。”图中左三为詹青云 图片来源网络再比如她的学习生涯,因为坚持跟随内心的走向,疯狂的更换学习专业,从经济学到政治学再到法学,看起来酷很潇洒,但得独自承担起过程的艰辛。包括哈佛这个在青云看来颇为理想主义的地方,虽然政策给予了家境一般的学子同样学习的机会,但也充满了必须要应对的现实。“我这辈子从来没有那么努力过。每一天脑子里就只有学习,压力非常的大。因为我身边的同学都非常的聪明,也很有背景,然后他们都非常的努力。”当然,除了这些生活经历,关于詹青云,人们更多的还是会提到她的辩论。有人喜欢她,有人崇拜她,也有人不喜欢,会通过平台进行批评甚至言论攻击。面对这些,青云也曾愤慨过,但她渐渐成长了,会冷静下来思考。“当年跟导师有了一次长谈。他就说能在这样的舞台上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都是非常珍贵的。有那么多人能够听你讲话,人应该感到知足。这次谈话中,我成长了很多。其实后来我发现,有些人批评的很有道理,那就很好,我也在学习,大家也在讨论。那些为了骂人而骂人的,就不去理睬。大家从这个契机开始讨论有趣的话题,就是挺开心的一件事。”青云很清楚,这些围观与评价,很多时候并非理性的,更像是一场热闹,一股浪潮。而自己需要学会在这些氛围中保持一种清醒的自我认识。“我跟我朋友的关系,跟我家人的关系,不因为这股热潮这些标签而改变。如果我可以做什么的话,我反过来想告诉别人,一个女博士,也是一个很真实的人,她们有不同的类型,她们有不同的性格和爱好,她们不是可以被标签定义的一类人。”青云曾在一次辩论中说过,“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这句话成为了很多媒体和网友形容青云人生态度的词句,但在这次深谈之后,我们发现这个“勉强”在青云看来意味着更加深刻的东西,是一种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求平衡的博弈。“我想表达的勉强,不是叛逆,不是这个世界往东,我一定要往西,不是跟这个世界对抗。而是不被它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当年哈佛面试官问她为什么想来哈佛读书,一时紧张忘了精心准备的台词,青云脱口而出了一句“希望为中国的法制进程做出贡献。”“然后那个法官就说你这个人真的很高尚啊。我就想完了,这么白莲花的回答。”没想到哈佛的面试官是真的认可了她的回答。这也让青云有了自己的思考。我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幼时心怀天地,对于这世间的不平与不完美,有着自己的立场和意欲承担的动力。然而随着岁月的打磨,我们对社会上林林种种的现象的包容性越来越强,我们的立场越来越模糊,观点越来越无力,着重点也越来越现实。我们喜欢称之为成熟与成长。对,那里的不完美。这些人并非想要把自己标榜到一个更加宏观、高尚的位置,但如果有机会,这些人愿意承担起一个能够做出改变的角色。这些人并非想要把自己标榜到一个更加宏观、高尚的位置,但如果有机会,这些人愿意承担起一个能够做出改变的角色,无论这个角色多么渺小。詹青云就是这样一类人。“我跟着教授作为志愿者去青藏高原,那个教授是研究环境问题的老师,然后中国的藏区草原面临的环境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因为那个地方的生态非常脆弱,当地的居民没有任何先进的处理垃圾的设备。但是旅游的发展,大量的现代化垃圾被带入藏区。这些在当地做环保的志愿者其实有很多,但是他们得到的支持很少。那些支教的体验是些很沉重的体验,我们当时去时,怀着一股孩子气的热情。我们以为作为大学生到了当地会受到学校的欢迎,然后那些小孩子一定淳朴可爱,非常喜欢我们。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在贵州贫困落后的地方看到的现实,我们看到的现实是那些小孩子没有读书的动力。因为他们读完书以后看不到任何出路。我当时在贵州教的一个初二的班,那个班大概有40个小孩,我后来还跟他们保持联系。那个班最后只有2个人上高中,其他人全都直接去做农民工了。很可怕。他们作为农名工又没有足够的知识去保护自己。我觉得这件事情就不是支教可以解决的了,不是往那个地方输送英语老师、发放教材跟书籍可以解决的了。这是一个更大的社会问题。在中国的城乡结合部,几乎所有的中国大城市都存在农民自建然后对外出售的房子。这个在中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下是不合法的,但是它还在蓬勃的生长。比如说广州深圳这些地方,有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小产权房。不同的地方政府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态度。大家铤而走险去做这样的事情,那一定是反应了很多的社会现实。包括房价高到离谱,大多数的人,甚至是那些在大城市做公务员做白领的人都买不起房的现实,包括中国人对法不责众的信仰。包括地方政府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的巨大的差异性所体现出来的权利的随意性。这些是我看到的,还有很多东西是我没有看到过得,但是可以被改变的东西有很多很多。”这些可以改变的东西,可能很沉重,很复杂,面对这些问题的我们可能很渺小,很迷茫,像青云一样不知道能够以什么样的身份去参与解决。但我们要去面对,要去思考,要去讨论,如果所有人都撇过脸去,只看自己想看的那些美好,我们的社会又该如何进步?“你是谁,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无论对于职业还是人生,我们有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前行。很多时候,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想成为怎么样的人。这,需要一个如詹青云般长期寻找“自我”的过程。青云希望自己能够跟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Ginsburg)坐下来聊一聊,她想知道这样一位女性,面对各种各样的现象,有什么看法,面对各种各样的境遇,会怎么处理。青云觉得金斯伯格很酷。不过青云,我们觉得你也很酷。聆听他们的故事,创造你的舞台。加入CYOT,与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有志之士交流,你将会更好地找到“自我”,共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在CYOT,你不仅会遇到詹青云这样虽经岁月的打磨仍执意改变社会的哈佛法律博士(詹青云也是我们CYOT的联合创始人哟),你还可能会遇到世界五百强高管、福布斯榜单创业者、TOP PE/VC机构投资者、TOP投行会所律所中介机构服务者、MBB战略管理咨询工作者、新闻/媒体/艺术/设计工作者、高校科研工作者、学生、运动员、作家、“有趣”的人……CYOT社区成员既有未经世事的学生也有已经岁月打磨的社会工作人员,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但是,他们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有着寻找“自我”的共同目标,有着希望社会进步的赤诚之心。他们有着共同的理念 — make an impact that matters — 社会中的某一部分因为我们的行动而发生了改变,因我而不同。他们友爱互助,他们相信人生的幸福不在于获得了多少,而是在于给予多少,把自己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同别人分享自己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China Youth of... read more →